当前位置:首页 > 职场 > 正文

两家上市公司公告出错,都是中信证券的锅?

  • 职场
  • 2025-02-24 23:01:04
  • 9

  炒股就看金麒麟分析师研报,权威,专业,及时,全面,助您挖掘潜力主题机会!

  来源:券业行家

  两家上市公司公告出错,都是中信证券的锅?

  是巧合吗?同一天,两家上市公司发布的公告,出现了同样的“笔误”。想来想去,这可能是保荐机构中信证券的原因……

  雷同笔误

  因为种种原因,上市公司变更保荐代表人,公告数量并不少。春节节后开市仅过了13个交易日,上交所已有19条变更保荐代表人的公告;深交所则是26则,其中2月18日就有7则。

两家上市公司公告出错,都是中信证券的锅?

  浏览之下,行家发现穗恒运A(000531.SZ)和凌玮科技(301373.SZ)的公告,颇有些“雷同”。

  广州恒运企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简称:穗恒运A)的公告载明,中信证券为公司2022年度向特定对象发行A股股票的保荐人,保荐代表人为李威先生和胡彦威先生。鉴于李威先生因工作变动,不再负责公司的持续督导工作,中信证券委派保荐代表人廖俊民先生接替李威先生负责后续的持续督导工作,相关业务已交接完毕。

  广州凌玮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简称:凌玮科技)公告载明:中信证券为公司创业板首发上市保荐机构,原指派蒋向先生和李威先生为持续督导保荐代表人。现因李威先生个人工作变动原因,不再负责公司的持续督导工作。为保证公司持续督导工作的有序进行,中信证券现指派廖俊民先生(简历详见附件)接替李威先生担任公司持续督导工作的保荐代表人,继续履行相关职责。

  一言以蔽之,换人了。

  然而,两份公告附带的廖俊民的履历,虽然不是完全一致。但在同一位置出现了相同的笔误——“中信证券股份有公司”。

两家上市公司公告出错,都是中信证券的锅?

两家上市公司公告出错,都是中信证券的锅?

  可能真相

  公开信息显示,穗恒运A是老牌国企,早在1994年便在A股上市;而凌玮科技则是在2023年敲钟的次新股。要说两家上市公司“不约而同”的出错,这概率是不是……

  那么,“笔误”的真相,最有可能是:中信证券提供的原始通知函中,就没有写对自家公司的名字。而两家上市公司也是“看都不看”,直接复制并发布在了各自的公告中。

  说来,公告文件的“笔误”,的确算不上“虚假记载、误导性陈述或者重大遗漏”。只是,“真实、准确、完整”的承诺在前,“贴脸输出”的“瑕疵”,有些“膈应”。

  而在今年年初,行家曾留意到中信证券签署的青岛青禾人造草坪股份有限公司(简称:青岛青禾)IPO文件中存在笔误。

  都说“以小见大”,模板套用的内容尚存错漏,在财务核查、法律尽调的严谨性,是否会引起质疑?长此以往,外界也会对中信证券的专业能力和工作严谨性产生质疑,损害其在投行领域的专业形象。

  新老交替

  时隔一周,两家上市公司似乎还没有发现公告的“笔误”。而中信证券方面,也没有完成执业岗位变更或是离职注销流程。目前,李威依然出现在中信证券保荐代表人列表中。

  履历显示,李威早年任职于中信建投;2015年11月登记执业于中信证券,2017年6月取得保代资质。其名下6单项目——通达电气(603390.SH)2019年首发项目,华菱钢铁(000932.SZ)2020年可转债项目,光库科技(300620.SZ )2020年和2024年非公开发行项目,以及前述凌玮科技首发上市和穗恒运A非公开发行项目。自注册制实行以来,共有4单项目,至今没有撤否记录,也没有任何处罚信息。

两家上市公司公告出错,都是中信证券的锅?

两家上市公司公告出错,都是中信证券的锅?

  而接替其任职的廖俊民,资历较浅:他于2019年7月首次登记从业,2024年6月刚刚成为保代。除本次接受的项目外,此前未有签单信息。作为保代新手,甫一执业便需承接两大督导项目,侧面反映中信证券保代队伍的新老交替压力。

两家上市公司公告出错,都是中信证券的锅?

  事实上,中信证券的保代人员,也在逐渐更迭。

  2023年底,中信证券共有633名保代,为行业第一,较行业第二中信建投(592名)多出41位。2024年内,中信证券至少有46名保代新增登记执业,但保代数量却下降至630名,与中信建投(593名)的差距缩小至27名。

  行家查看了近期中信证券签署并公开发布的投行文件。签字人员除了保荐代表人外,还有保荐业务负责人身份签字的高管孙毅先生,以及内核负责人朱洁女士。据中信证券2023年报,孙毅的税前薪酬高达406.72万元。

  投行考验

  行家翻查了今年以来沪深两市有过更新的IPO项目:中信证券在深交所有1单成功,2单终止(撤回),1单终止注册;上交所1单过会,1单提交注册,1单终止。与其投行地位相比,新的项目数量似乎并不多。

  另据媒体援引Wind数据显示,2024年全年辅导备案登记受理企业共计386家,同比减少约35%。国泰君安、中信证券和海通证券数量最多,分别为36家、34家和25家。考虑到国泰君安完成吸收合并海通证券,中信证券在储备项目方面,也失去了行业第一。

  业务量下降的同时,投行之间的竞争将更为激烈,这也倒逼各家券商对执业质量与风险控制更为严苛。

  对中信证券来说,如何平衡业务拓展与质控管理,将成为考验其行业领导地位的关键。而对于投资者而言,此类“低级错误”的频繁出现,或许正是观察投行业务成色的另类风向标。

  免责声明:本文仅供信息分享,不构成对任何人的任何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有话要说...